刑事法律
“对赌协议”常见的内容简介
日期:2021-10-07 浏览次数:148>>
“对赌协议”“在投资领域一度风生水起,独领风骚。
但是,在中国,可能与“赌”有关的事很难登堂入室,“对赌协议”长期以来也一直未能在法律上给自己一个明确与合适的交代。在经历了一轮经济周期后,曾经风光的“对赌协议”违约纠纷出现高发态势。虽然立法上尚未为其正身,但司法实践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学术界也有了更为理性的探讨。
自2012年底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中国对赌第一案的终审判决后,各法院及仲裁机构对于有关“对赌协议”履行纠纷所作的裁判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议便屡见于网络和报端。而自去年至今相关案件的爆发更有井喷之态势,纠纷类型也层出不穷,不仅有因协议约定期限到期无法满足设定条件而触发对赌条款引起的商事纠纷,亦有投资方选择目标公司不当、融资方财务造假甚至侵占、挪用资产等引起的涉刑事纠纷,现阶段该类案件已呈现出刑民交错、事实理由多样化且法律关系复杂的境况。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对于“对赌协议”本身并无任何明确规定,在此情况下,基于“对赌第一案”所设定的基调,“对赌协议”具体的各项内容的认定仍有赖于法院和仲裁机构对于现行法的理解和自由裁量。
笔者近年来参与处理过多起标的上亿元的“对赌”纠纷,略有感悟。有鉴于此,本文拟立足于投资者立场,从商事争议解决的角度出发,对现今的司法实践进行梳理分析,进而就“对赌协议”的条款设定提出分析和建议。
一、“对赌协议”常见内容简介
对赌协议(ValuationAdjustmentMechanism,VAM),又称估值调整协议,行业通常定义是指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协议时,各方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约定的条件出现或不出现,投资方或融资方可以行使约定的不同权利。所以,对赌协议实际上是期权形式的一种。
对赌协议中所对赌内容多种多样,在诉讼或仲裁中现最为常见的内容包括:
1.业绩承诺对赌:采用一定的财务指标(通常为净资产回报率或净利润数额)为衡量指标,约定融资方在约定年限内达到约定的财务指标,投资方给予相应的货币或股权奖励;反之,融资方应当按照约定的计算方法向投资方支付货币补偿、或向投资方转让股权、或向投资方回购目标公司股权;
2.上市对赌:目标公司在约定的期限内实现上市,未能上市的融资方应当按照约定的计算方式向投资方回购股权,通常预设回购率,以投资金额为基数,根据投入资金日期和回购要求提出日期间的年限按一定公式计算。
除上述两种最为常见的对赌内容外,其他对赌内容还包括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如专利权限期转让、管理层人员安排等。
二、“对赌协议”内容的合法性分析——从诉讼或仲裁相对方的通常抗辩理由出发进行分析
之所以最高院的“对赌第一案”引发投资界和法律界轩然大波,最根本的原因系现行法律中对于对赌协议的规定系盲区,作为海外投资机构带来的舶来品,对赌内容与我国公司法中对于股权回购内容的预设规定、证券法中对于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限制规定均有所冲突,而从该案的判决本身亦可以看出法院对对赌协议的认定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从无效到有效的认定过程。那么,根据现行法律,对赌协议的效力究竟为何,笔者不妨结合现收集到的案例中融资方主张对赌协议无效的抗辩理由来分析一二。
理由一:对赌协议约定的业绩补偿和股权回购条款违反了公司法中关于同股同权、股东风险共担的规定,为投资方设定了保底条款,且高额的回购溢价违反了公平原则,应属于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对于该条理由,表面上看起来的确有法律依据,但实质是混淆了法律的适用情形。
《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提及了同股同权的原则,第四十二条、第一百零三条提及了股东同股同权的行使情形,从上述规定不难看出,同股同权原则所适用的情形是公司股东在作出决策时,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行使股东权利时,同种类的股权/股份应具有同等权利,而非适用于投融资双方作为股权/股份出让方和受让方之间在转股伊始、或融资方在入股前和投资方协商对于各自权利预设的情形。对赌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只要未超出或限制法律规定的投融资方的股东权利,即不存在违反公司法同股同权的原则。
股东风险共担系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公司法》第三条对股东承担责任作了规定。但根据该条,基于公司系独立的主体,股东风险共担所述所担责任的对象为公司,也即该原则所适用的情形应为当公司出现经营风险、亏损等不利情形时,股东对于公司应按持股比例承担相应的责任,而非适用于股东之间责任划分的约定。而之于对赌协议,所约定的是出现特定情形时,股东对股东承担责任的情形,并不适用该原则。
推荐阅读
- 2021-10-07未成年人犯罪有哪些审判方式
- 2021-10-06管制是由哪些部门来执行的
- 2021-10-06管制是主刑吗
- 2021-10-05什么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